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首页部门概况党的建设政策制度认证评估院校评估常态监测他山之石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常态监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正文
贵州师范大学2016-201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8-01-09 16:29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年度]

 

 

 

 

 

贵州师范大学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5

(一)目标与定位.... 5

1.办学指导思想.... 5

2.发展目标定位.... 5

3.办学类型定位.... 5

4.培养目标定位.... 5

5.服务面向定位.... 5

(二)学科专业设置.... 5

(三)在校生情况.... 6

1.学生人数.... 6

2.生源质量.... 7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队伍.... 7

1.教师数量.... 7

2.队伍结构.... 7

3.生师比.... 8

4. 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9

5. 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9

(二)教学条件.... 9

1.教学经费.... 9

2.教学用房.... 10

3.仪器设备.... 10

4.图书信息.... 1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2

(一)教学建设.... 12

1.专业建设.... 12

2.课程建设.... 12

3.教材建设.... 13

4.平台基地建设.... 14

(二)教育教学改革.... 14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4

2.深化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共享课程教学模式.... 15

3.强化实践教学育人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6

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17

5.实施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水平.... 17

6.抢抓一流大学建设机遇,推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 18

四、质量保障体系... 18

(一)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8

(二)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优化本科质量保障体系.... 19

(三)加强教学运行常规监控,确保本科教学规范运行.... 20

(四)加强本科教学数据库建设,实现本科教学常态监测.... 20

(五)加强本科专业评估认证,提升本科专业内涵实力.... 21

五、学生学习效果... 21

(一)教学满意度.... 21

1.调查方法.... 21

2.调查结果.... 21

(二)毕业与就业.... 22

1.毕业情况.... 22

2.就业情况.... 22

(三)成就与评价.... 22

1.升学情况.... 22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4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 24

六、特色发展... 25

(一)强化实践创新互动系统建设,促进本科学生“双能”提升.... 25

1.加强联动平台建设,建立“双能”培养协同机制.... 25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双能”教育内涵发展.... 25

3.制订配套激励制度,建立“双能”培养激励机制.... 26

4.强化项目引领和竞赛,促进学生“双能”提升.... 26

(二)实施质量监测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7

1.加强质量监测标准建设,确保质量监测科学规范.... 27

2.实施“122+”质量监测计划,促进本科质量稳步提升.... 27

3.实施“质量监控闭环计划”,促进本科质量持续改进.... 28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9

 

前 言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贵阳师范学院”;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交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13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

学校历经七十余年风雨,代代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殚精竭虑,形成了特有的学人品质和学校品格,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练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培训了近30万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此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学校将以省部共建为重大机遇,以“双一流”建设为重要契机,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突出特色,推动跨越,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目标与定位

1.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严格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发展目标定位

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3.办学类型定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

4.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

5.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学科专业设置

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79个,20162017学年新增专业2个,招生专业73个,停招专业6个。专业涵盖10个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专业分布数与占比如下图:

 

logo100.png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2016-2017学年,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教学资源条件,按专业建设规划要求,采取“新增”和“停招”方式对本科专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使学校本科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三)在校生情况

1.学生人数

20162017学年,学校折合在校生29613人,全日制在校生2558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2865人、专科生0人、硕士生2400人、博士生99人、留学生115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9.38%(见表1)。

1 各类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

全日制学生

数量(人)

各类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

本科生

22865

89.38

专科生

0

0

硕士生

2400

9.39

博士生

99

0.39

留学生

115

0.46

全日制在校生

25581

100.00%

 

2.生源质量  

2017年我校面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投放计划数6200人,实际录取数6191人,招生完成率达99.85%。生源质量好,省内第一志愿(第一次平行投档志愿)录取率(除HND项目、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外)为98.84%,省外第一志愿(第一次平行投档志愿)录取率平均为92.31%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切实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截至20178月,学校师资队伍规模1860人,其中专任教师1504人、外聘教师139人。目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24人,具有工程背景教师63人,具有相关行业背景教师196人,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本科办学需要(见表2 )。

 

2 教师数量及生师比情况表

项目

数量

百分比(%

专任教师

总计

1504

/

其中:双师型

124

8.24

具有工程背景

63

4.19

具有行业背景

196

13.03

外聘教师

总计

139

/

其中:境外教师

16

11.51

折合在校生数

29613

/

生师比

18.92

/

2.队伍结构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选拔、考核、绩效奖励等措施,促进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学历、学位及学缘结构的优化。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4名,高级职称教师837人,占55.65%,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69人,占17.8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267人,占84.2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7人,占30.39%35岁以下青年教师538人,占35.77%(见表3)。

 

3 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学缘结构表

专任教师

比例(%

总计

1504

 

职称

教授

260

17.29

副教授

553

36.77

讲师

404

26.86

助教

10

0.66

其他正高级

9

0.60

其他副高级

15

1.00

其他中级

8

0.53

其他初级

0

0

未评级

245

16.29

最高学位

博士

457

30.39

硕士

810

53.86

学士

205

13.63

无学位

32

2.13

年龄

35岁及以下

538

35.77

36-45

656

43.62

46-55

260

17.29

56岁及以上

50

3.32

学缘

本校

317

21.08

外校

境内

1099

73.07

境外

90

5.98

3.生师比

20162017学年,全校折合在校生29613人,教师总数1565,生师比为18.921(见表4)。

4 生师比

学生类型

原始数

权重

折合数

全日制本科生

22865

1

22865

全日制专科生

0

1

0

全日制硕士生

2400

1.5

3600

全日制博士生

99

2

198

全日制留学生

115

3

345

成人(函授)

11994

0.1

1199

夜大

4345

0.3

1304

折合在校生数

29613

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外校教师数*0.5

1565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18.92:1

4. 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严把教师上岗关,2016-2017学年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11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2%。全年开设本科课程6750门次,其中教授授课819门次,副教授授课2551门次,讲师及其它教师授课3380门次。

5. 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现有教授303人,其中承担本科课程217人,占教授总数的71.62%。全年开设课程2991门,教授授课488门,占课程总门数的16.32%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学校建立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本科教学需要且力保逐年增长。2016年度,学校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总额52087.05万元,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投入总额4218.85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283.57万元,占同期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及本科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7.74%,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436.07元。其中,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1884.97万元,生均824.39元;本科实习经费310.83万元,生均135.94元;本科实验经费337.17万元,生均147.46元(见表6)。本科教学经费的有效投入,为学校本科教学的正常运行、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及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经费支持。

5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项目

金额

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88857.52

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52087.05

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4218.85

教育事业

收入

教育事业收入总计(万元)

37163.17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其中:国家(万元)

0

地方(万元)

26857.2

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9893.68

教改专项拨款(万元)

171

教学日常

运行支出

总额(万元)

3283.57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科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7.74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0.14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324.61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480.53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648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万元)

0.03

6  2016年度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费用

项目

金额(万元)

本科生数

生均(元)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3283.57

22865

1436.07

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884.97

22865

824.39

2.本科实习经费

310.83

22865

135.94

3.本科实验经费

337.17

22865

147.46

2.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花溪、宝山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605150.9㎡,生均占地面积62.75㎡。教学及行政用房总面积688103.65㎡,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6.9㎡。实验室用房总面积51673.62㎡,生均实验室面积2.02㎡。学生宿舍总面积303922.17㎡,生均宿舍面积11.88㎡(见表7)。充足的教学行政用房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空间支持。

占地面积

教学行政用房

实验室用房

学生宿舍

面积(m2

生均面积(m2

总面积(m2

生均面积(m2

总面积(m2

生均面积(m2

总面积(m2

生均面积(m2

1605150.9

62.75

688103.65

26.9

51673.62

2.02

303922.17

11.88

7 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3.仪器设备

学校加大教学设备投入,重点加强新专业和优势专业实验室建设。截至201612月,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065.56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5万元,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生均0.5万元的办学标准。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60.45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为3.23%(见表8)。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为学校独立实验课程开设、创新创业开展及校企合作提供了硬件条件支持。

8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表

项目

学校情况

办学条件指标

合格标准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资产总值(万元)

37065.56

 

生均(万元)

1.25

0.5

当年新增(万元)

1160.45

 

当年新增所占比例(%)

3.23

 

4.图书信息

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丰富。现有纸质图书2524596册,当年新增纸质图书65785册,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和生均纸质图书分别达2.22册和 85.25册,当年图书流通量达268165本次;现有电子图书1813682册,生均电子图书61.25册,数据库72个(见表9),图书数字资源为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保障。

9 校园网、图书情况

   

项目

学校情况



校园网主干带宽(Mbps

10000


校园网出口带宽(Mbps

1634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个)

47022


纸质图书总量(册)

2524596


生均纸质图书(册)

85.25


电子图书数量(种)

1813682


生均电子图书(种)

61.25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65785


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册)

2.22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268165


纸质期刊数量(份)

2578


纸质期刊种类数(种)

2514


数据库 (个)

72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总体部署,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己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的规划与管理。

加强专业建设顶层设计,促进专业质量规模协调发展。201611月,学校编制了《贵州师范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控制专业发展规模,优化现有专业结构,注重专业特色发展。专业建设遵循分类分层原则,立足西南或西部,以错层发展的思路引导专业建设,分类建设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每年投入10万元作为新专业开办费。

规范专业招生目录,扩大省内第一批次本科专业招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要求规范招生,进一步扩大省内第一批次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将学校优势专业纳入省内第一批次本科招生,2017年有15个专业实行省内第一批次本科招生。

执行专业预警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对教育厅预警专业进行调整,减少招生指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招生就业指导部门、质量监测部门共同实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强化“招生就业指导部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质量监测部门”四方协调沟通机制,建立“社会需求导向、条件资源保障、质量监测约束”的专业调整机制。

规范新专业申报程序,强化专业社会需求适应度。学校认真执行《贵州师范大学关于新增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范新专业申报程序,组织专家对新专业的培养方案、师资、硬件条件、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度等进行评审,严把新专业的申报质量。2017年,学校申报天文学、传播学2个专业,目前已通过专家论证,正在等待教育部审批。

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为导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着力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积极打造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强化课程教学规范管理,确保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积极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优先建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结合贵安新区有关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政府奖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并对20162017学年申报创新创业类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给予大力支持。20162017学年加大校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引进力度,共引入“慕课”50门,其中13门为创新创业类课程。

加大校内“课程-团队”建设力度,打造本科优秀教学团队。按照《贵州师范大学“课程-团队”立项建设办法(试行)》精神,2016年加大了“课程-团队”建设力度,立项建设项目35项,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团队”项目9项。201612月,学校组织专家对2014年第一批21个“课程-团队”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课程-团队”建设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正在研究制订《贵州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规范课程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运行正常有序。学校严格规范大纲的制订与实施。加强开课计划与课程变更管理,严格执行《贵州师范大学关于制定本科教学开课计划的工作细则》,全面对每一学期开课计划进行审核,着重对各专业发展方向课程的开设进行审核,保证课程设置按照培养方案的计划开设。

3.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规范教材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

加强教材使用管理。优先选用深受师生欢迎的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鼓励教师使用国外原版教材。20162017学年,生物工程类、金融类等双语教学课程及国际通识教育项目共使用国外原版教材18种。

设立教材专项资金出版项目。学校每年划拨10万经费,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出版特色教材。2016年教材专项资金资助出版的《房屋建筑学》教材,通过专家评审并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出版。

支持教师自编通识选修课程教材。开展公共选修课程自编讲义印制工作,20162017学年复印通识选修课教学讲义275门次,共21379册。

教材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教材管理依托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模块和课程管理模块运行,以班级或课程为单位,实现学生教材信息化管理。

4.平台基地建设

学校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及校政联动共享平台建设,为本科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优质的平台支持。平台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加强实验实训及共享平台建设。2016年建设完善了计算科学与现代信息处理平台、教育综合实验平台、数字化校园硬件共享平台、教育云服务资源共享平台、音乐实训教学平台等6个平台建设,为本科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平台支持。

加强开放性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按照《教务处关于使用贵州师范大学“实验教学活动管理平台”排课的通知》要求,将实验(实训)类课程纳入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强化实验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加强校--企共享平台建设。学校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的力度,与兴义市、贵阳市、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建了“贵州师范大学 兴义市第八中学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基地”、“贵州师范大学佛顶山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贵州师范大学中国水环境集团”校外实践基地,强化了校--企的合作与互动。

积极筹建易班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平台。易班、移动学习平台满足了我校现有通识必修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的网络教学和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

(二)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明确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统领,以公共课程改革为先导,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按照“系统设计、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引领,以综合改革的方式,继续深入推进贵州师范大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向的“12345”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12345”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545454

贵州师范大学“12345”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该模式的“1”指制定实现学校办学定位,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2”指按两方面进行统筹设计:坚持服务贵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贵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面向;遵循“一般”和“重点”的两大模式,凸显教师教育类和非教师教育类的两类专业;“3”指根据能力与课程形成的内在逻辑,创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类课程模块,由此形成了可供操作、深化改革的课程体系;“4”指按照改革进程实施的四个阶段;答辩确定专业培养方案,先期推进通识必修课程改革,着力推进发展方向课程实施,深入推进院级专业综合改革;“5”指该模式实施中的“目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五环节工作策略。

通过持续推进,贵州师范大学“12345”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76月,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荐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工作,现已申请在上述专业中实施本硕连读培养方式。20179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调整充实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的通知》中,我校获批“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单位称号,这是在前期获批教育部《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探究与实践》2个改革项目基础上再一次获得的称号。

2.深化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共享课程教学模式 

2016年,学校继续深化《大学英语》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印发了《贵州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综合改革方案(试行)》、《贵州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外锻炼项目实施办法》。

《大学英语》教学综合改革。为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学校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结合贵州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综合改革。构建了大学英语课程分类分层多元化教学体系,借助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在线辅助学习,强化课程阶段性考核与水平测试,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与综合运用能力。

公共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对公共体育进行“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将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纳入培养方案,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公共体育课程模块中增设1学分“课程锻炼”项目,并从2017级学生开始执行。公共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体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改革效果显著,2017年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高达96.66%

开展跨校选修课程学分互认项目。为整合高校教育资源,促进高校间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学校组织实施了跨校选修、“慕课”自主选修和孔学堂学分认证等项目。2016-2017学年,共1096人次参与跨校选修,选修课程33门,909人获得了学分;共4480人次参与“慕课”自主选修项目学习,选修课程93门,2811人获得学分。截至20177月,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孔学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共听《孟子的政治认证策略》《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墨学视野中的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礼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等50余门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育人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坚持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为主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校“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以强化实践教学的权重。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高于教育部规定比例5个百分点,即人文社会类为20%左右,理工农类为30%左右,艺体类参照理工农类标准执行。学校设置了4学分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课程,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创新课程体系,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20177月,颁布了《贵州师范大学本科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强化对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的指导与管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加强了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的指导与管理。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库,聘请库存专家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竞赛项目进行指导。修订颁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修订)》,强化对大学生训练计划及学科竞赛的管理。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促进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实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编制度、毕业论文(设计)文字重复率检测制度。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检测扩大了范围,首次面向全校所有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检测。通过检测,强化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刚性约束,强化了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重复率明显低于上一届。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保障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教务处、质监中心、教学督导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检查工作,形成了《贵州师范大学实践教学环节常规执行情况检查报告》。贵州师范大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活动管理平台全面投入使用,全校实验教学环节,创新训练项目等均纳入管理,管理更高效。

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力度,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2016年,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知行学院)。各学院相应成立院级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切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创新创业导师库,成功组织51名教师申报贵安新区创业导师,110人申报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

5.实施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水平

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积极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明确对获批国家级、省级立项项目给予不低于11配套经费支持,对获批省级以下立项项目给予一定比例配套资助,对未获批的项目作为校级培育项目建设。学校从2014年起,明确要求申报副教授、教授任职资格必须具有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篇或参与厅级教改项目1项,为本科教学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2016年,学校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共23项、校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21项,预计划拨经费201万元;评选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15项,奖励金额累计15万元;184名教师经评选获学校第八届本科教学质量奖,奖励金额累计36.8万元。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逐步增强,省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逐年提升。

6.抢抓一流大学建设机遇,推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新态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高校快速发展创造了极好机遇。学校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普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贵州师范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成立了“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与过程管理。

2017年,我校共获批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项目11个,其中5个一流专业、2个一流平台、2个一流师资团队、2个一流课程。为深入推动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培育)项目工作,学校制定了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行项目建设月报制度,对项目实行常态化管理,定期对项目的实施进展、阶段性成效、经费使用情况、后续建设计划等进行检查。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在办学思路上,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工作部署中,优先考虑教学工作。在工作推进中,强化制度保障

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校领导班子始终把教学工作摆在中心地位,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由校领导主持的学校党政会议、校长办公会、教学工作例会、专项教学研讨会及工作协调会,解决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工程经费配置、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学组织机构设置等重大决策性问题;研究双一流建设、厦门大学对口支援及学科建设等问题;听取本科教学质量年度监测信息反馈,审核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把握学校本科教学的发展态势,优化学校资源分配方案,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稳步发展。

统筹院系与专业结构调整。学校领导紧抓贵州省实施教育强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统筹成立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知行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探索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优、做强教师教育类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贵州经济结构调整的信息大数据类专业,文化旅游类专业、土木工程类专业,为贵州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养急需人才。

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本科教学。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全员参与本科开学教学检查、期末考试巡视工作,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本科教学运行情况及教风学风情况。学校领导班子认真执行听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看课,按要求填写听课记录表,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流,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所授课程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运用及教学目标达成进行探讨。分管教学校领导统筹指导本科教学内涵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及试卷论文专项检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

(二)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优化本科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从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学风建设等维度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优化了学校“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体系,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师资队伍保障制度。制订《贵州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办法(修订)》,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强化了教学质量的刚性约束力;制订《贵州师范大学助教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新进教师必须担任一年助教,着重提升新进教师的学科能力与教学能力。

教学管理保障制度。制订《贵州师范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规范学院教学组织机构,设置教学管理科,为教学管理人员搭建发展平台;制订《贵州师范大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教学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制度。制订《贵州师范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了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制订《贵州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修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制订《贵州师范大学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试行)》,规范创新创业学分认定。

校风学风建设保障制度。制定《贵州师范大学新生奖学金评选办法(试行)》,调动广大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制订《贵州师范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规范教师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推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三)加强教学运行常规监控,确保本科教学规范运行

学校采用常规教学检查、督导巡查、听课评课等多维度、多渠道的监控手段或方式,加强日常教学监控,确保本科教学正常运行。

强化教风学风督查。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风学风纳入质量监控全过程,在常规教学检查、督导巡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监控环节对教风学风进行督查,重点查看学生出勤率和教师到课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改,促进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实施开学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运行检查、期末考风考纪检查制度。执行教学日志制度,对教师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计划执行及教学效果进行监测。实行试卷命题抽查制度,严把试卷命题质量关。依托信息化服务监测平台,实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依规严肃处理教学责任事故。

实施听课评课制度。学校实行学生、督导同行、领导三维听评课制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评价。本年度学生评教优良率达99.18%,督导同行评课优良率达84.73%,领导评教优良率达97.74%,教学质量呈良性发展态势。

执行重点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校级督导的指导作用,重点对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教师进行跟课指导,提高其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重点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培育校级省级教学名师。

(四)加强本科教学数据库建设,实现本科教学常态监测

学校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指南》要求,准确把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基本内涵、采集口径及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编制《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明确数据采集责任单位,优化数据采集流程与方法,组织实施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建成涵盖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学科专业、教师信息、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7个板块共计700个数据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并形成了《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数据报告(2016-2017学年)》。依托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报告,实现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运用于学校发展的科学决策、绩效考核、资源分配,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五)加强本科专业评估认证,提升本科专业内涵实力

学校以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手段,促进专业内涵建设。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和旅游管理三个专业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评估。参评专业按照贵州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不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从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与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特色七个方面进行自查自评,促进参评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了专业的内涵竞争力。学校为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超前谋划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聘请教育部编制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专家,对学校主管教学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学院负责人进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专题培训,并通过实施质量监测闭环计划,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模式,为师范专业认证做好前期准备。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教学满意度

为准确把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学校对所有课程实行网上评教制度。学生评教内容涵盖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学生的满意率将作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分析、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参照指标。

1.调查方法

20162017学年,学校通过网上评教的方式,以学生和班级为主体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参与网上评教学生1.4万余名,调查范围覆盖年度所开设的全部课程。

2.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高,评价等级良好达98%以上;开课班级对教师教学满意度高,评价等级良好达99%以上(见表1011)。

 

 

 

10 学生对不同职称教师教学满意度统计表

职称

授课门次

优秀

良好

中等

合格

不合格

小计

教授

533

57.41%

40.9%

1.5%

0.19%

0%

100%

副教授

1715

56.85%

42.27%

0.59%

0.29

0%

100%

其它

2277

54.02%

44.97%

0.7%

0.31%

0%

100%

 

11 开课班级对教师教学满意度情况统计表

20162017学年

授课门次

优秀

良好

中等

合格

不合格

小计

第一学期

2335

56.79%

42.48%

0.69%

0.04%

0%

100%

第二学期

2180

54.08%

45%

0.87%

0.05%

0%

100%

(二)毕业与就业

1.毕业情况

2017届应毕业人数5928人,实际毕业人数5878人,毕业率为99.16%。授予学位人数5584人,学位授予率达95%

2.就业情况

近年来,我校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85%左右。2017年,初次就业率达91.49%,比2016年初次就业率84.19%提高了7.3个百分点。2017届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337人,占总毕业人数的5.7%

(三)成就与评价

1.升学情况

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共337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5.70%。其中,升学率在10.00%以上的专业分布如下。

本科毕业生主要专业升学率

本科毕业生升学主要流向:本校192人,贵州大学25人、西南大学7人、重庆大学7人。流向院校分布如下:

12  2017届本科毕业生主要升学院校流向

院校名称

人数

院校名称

人数

贵州师范大学

192

中国科学院

3

贵州大学

25

广州大学

2

西南大学

7

武汉理工大学

2

重庆大学

7

广西师范大学

2

华中科技大学

6

大连理工大学

2

南京师范大学

6

安徽师范大学

2

云南大学

5

湖南大学

2

上海大学

5

福州大学

2

云南师范大学

5

湖南师范大学

2

华中师范大学

3

华东理工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3

内蒙古大学

2

 

学校对毕业生升学专业一致性及其跨专业升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升学专业与原专业一致或相关的程度高,达92.67%,表明本科毕业生对原专业的认可度高。

4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升学专业一致性分布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其中很满意”15.79%比较满意”73.68%,“一般”10.5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满意度分布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较高,认为我校毕业生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力三个方面比较突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优势能力的评价分布

六、特色发展

(一)强化实践创新互动系统建设,促进本科学生“双能”提升

学校根据国家“双创教育”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以系统互动的观念进行实践创新互动系统的顶层设计,着重从联动平台、课程体系、激励机制、竞赛推进等四个维度,立体打造特色鲜明的实践创新互动系统,强化学校特色优势,推进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本科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以下简称“双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加强联动平台建设,建立“双能”培养协同机制

学校以“强化特色、协同创新”建设理念,从四个维度加强联动平台建设:一是学校内部建立了统筹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化的教师教育学院、知行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和大学科技园,为学校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整合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思雅众创空间、三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及知行学院所属的“互联网+创意”等13个中心的硬件平台资源,打造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化为一体的实践创新创业共享硬件平台,夯实了学生“双能”提升的平台基础;三是加强校--校联动平台建设,学校与省内主要市(区)政府、示范性中学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了校--校教师教育联动平台,夯实师范生校外教育实践的平台基础;四是加强校--企联动平台建设,学校与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八三振华科技集团、贵安新区大数据中心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践创新基地170余个,为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校外优质平台支持。

学校依托校、政、企联动平台,按照联动平台合作协议,整合校、政、企三方的优势智力资源,组建教师教育协同指导团队、创新创业协同指导团队,建立校--校、校--企协同机制,协同推进学校教师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双能”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根据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改进教师教育培养课程、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要求,参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结合贵州基础教育实际,遵循能力导向原则,重构了涵盖教育理论、教育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理论、课程分析与教学设计、学科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基本技能与教育综合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了教育综合实践的比重,将教育综合实践规定为18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师教育的内涵建设。

    为适应国家“双创”教育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六位一体”(课程、实验、竞赛、培育、孵化、研究)、四创融合(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课内课外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学科通识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类模块,设置4个必修学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40余门及“创业基础精品课”等在线课程,课外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沙龙,近年来开展了50余场创业培训和创业沙龙,近5000人次参加了创业沙龙和创业培训等活动。

3.制订配套激励制度,建立“双能”培养激励机制

学校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激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出台了《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知识产权申请资助和奖励办法》、《贵州师范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修订)》和《学生先进个人评选及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立“科技创新单项奖”奖学金,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获得学分或评优加分;支持创新创业学生跨学科门类转专业学习或休学创业,保留学籍,实行弹性学制。2016年印发了《贵州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办法(修订)》,规定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职称推荐评审的必要条件。学校设立创新创业研究基金,定期发布创新创业课题项目研究指南,引导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4.强化项目引领和竞赛,促进学生“双能”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通过项目引领,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近三年来,学校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29项,其中国家级立项84项、省级立项145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28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30篇,获得专利18项。2012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胡元元等三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重要进展,成功计算出了夸克和胶子在质子中的分布,其成果在SCI三区期刊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 (2015 51: 159) 上成功刊发。

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力量和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协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活动;借助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孵化平台,校企协同进行学生创业孵化。近三年来,学生在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7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0项,省级奖项112项;学校以股权创扶成功孵化学生初创企业——贵州七彩世纪装饰有限公司,使其成长为产值过千万元的学创企业,实现了01的蜕变。

 

(二)实施质量监测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夯实本科教学“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保障力度、运行力度和监控力度,实施由质量监测标准优化计划、“122+”质量常态监测计划、专业评估认证计划、质量闭环计划集合而成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测三年行动计划。

1.加强质量监测标准建设,确保质量监测科学规范

学校按照“全程性”质量监测标准建设思路,优化完善涵盖试卷命题、毕业论文(设计)、课堂教学及教学计划性文件的质量监测标准。制定了《贵州师范大学本科试卷专项检查量化评价标准》、《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量化评价标准》、《贵州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现场授课)量化评价标准》、《贵州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计划性文件)量化评价标准》。通过质量监测标准的建设,强化了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完善了学校“五位一体”质量保障的质量监测标准体系,构建了学校质量文化新体系。

2.实施“122+”质量监测计划,促进本科质量稳步提升

    为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优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实施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与专业质量数据常态监测、试卷与论文专项检查及根据需要增设的专项检查组成的“122+”质量监测行动计划,强化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1”——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常态评估。学校以课堂教学为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对申报职称的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评估。20162017学年度对242名教师所任理论、实验实训和艺体类课程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督导专家、领导同行、学生评教”的三维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和教学计划性文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本年度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的依据,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强化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质量文化与质量提升氛围。

2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与本科专业质量状态常态监测。学校组织采集本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与专业教育质量状态数据,建设更新了本科教学与专业常态监测数据库。依托数据库数据,从三个层面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进行监测:学校层面对学校本科教学师资情况、课程教学、教学资源及使用、学生情况进行监测;学院层面对各学院的教师与本科生比例、专业带头人、实验人员、课程开设、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及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比例情况进行监测;专业层面对学校各专业基本情况、师资情况、课程体系、支持条件及学生情况进行监测。通过2项监测,学校适时把握学校本科教学与专业的动态发展状况。

2 ——试卷与毕业论文(设计)常态专项检查。学校以学院为单位随机抽取18个学院、18个专业、89门课程试卷和255份毕业论文进行专项检查。试卷检查的内容涉及试卷的命题、成绩评定、质量分析及材料归档管理的规范性等,毕业论文(设计)的检查内容涉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工作、选题情况、研究过程与成果、成绩评定及材料归档管理的规范性等。通过实施2个专项检查,为优化试卷、论文(设计)质量提供改进信息,促进命题质量与论文质量的提高及教学档案材料的规范化,确保试卷及论文质量达到院校评估及专业认证的质量标准。

3.实施“质量监控闭环计划”,促进本科质量持续改进

为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学校实施“本科质量监控闭环计划,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信息发布制度、质量信息双向反馈机制、质量监测部门联动约束机制,确保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改进的良性循环与质量的稳步提升。

建立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定位,依托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对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设施及经费的保障度进行分析;总结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学习效果与学校特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与问题;撰写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及全校师生对本科教学的质量监督。

建立质量信息双向反馈机制。学校构建了“问题反馈、整改完善、结果反馈”的教学质量双向反馈机制:质量监测部门对发现的教学、管理、教风、学风、考风问题,通过会议、书面及现场反馈的方式向相关部门进行质量信息反馈,相关部门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质量改进并反馈整改结果,形成质量监控的闭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建立质量监测部门联动约束机制。学校高度重视质量监测结果的运用,建立质量监测的部门联动约束机制,质量监测结果直接纳入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招生指标分配及专业结构调整。2017年,人事部门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运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定,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招生就业部门将学校本科教学常态监测的结果运用于各学院招生计划分配,对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减少相应的招生指标;组织部门将试卷论文专项检查结果运用于学院绩效考核的等级评定;教学管理部门将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于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质量监测部门联动约束机制的建立,强化了质量监测刚性约束力,进一步促进了质量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学校通过实施质量监测三年行动计划,优化了质量监测标准、强化了本科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和内涵建设,闭合了质量监控闭环,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仍有一定的距离,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高校办学自主权发挥不够。高校办学受体制、机制及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制约因素过多,自主权未完全得到落实。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下放了部分办学自主权,但后续跟进措施不配套、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如何有效运用已有的办学自主权,也需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并予以规范。希望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的范围,加大下放自主权的力度,加强配套措施建设。

办学经费增长性投入困难。学校经费获取渠道单一,对财政拨款的依存度高。新校区建设负债严重,办学成本增加,办学经费增长性投入困难。学校需要以省部共建为契机,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的力度,提高生均拨款标准达到教育部直属同类高校水平;争取政府帮助学校进一步化解债务,减轻学校还债压力;争取政府提高学费标准,增加学校收入缓解资金压力;拓宽合作办学渠道,优化办学条件与资源。

师资队伍建设还须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年轻教师比例偏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困难,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政策及经费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学校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政策、经费和平台支持;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路径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学校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教学改革有待持续深化。现有绩效考核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对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激励力度有待加强。学校将适时调整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调动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建立教学改革成果的转化、推广机制,促进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闭窗口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贵州师范大学监测与评估中心     联系方式:0851-83227222     联系地址:(花溪校区)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